身为全球化工巨头,巴斯夫已经在中国运营将近140年,也是中国化工领域最大的外资企业之一,与中国保持着多年的紧密合作,巴斯夫迄今在大中华区投资超过90亿欧元(与合作伙伴共同投资逾130亿欧元),建立了具有竞争力的本土生产、市场营销、销售、技术服务和创新网络。巴斯夫主要的生产基地位于上海、南京、重庆和湛江(建设中),而上海创新园是巴斯夫亚太地区的研发枢纽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摸清“碳足迹”,实现精准减排
化工企业是能源密集型企业,而化工产品又是关乎千千万万下游产品的原材料,涉及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。因此,如何从自身出发,减少自身生产运营的二氧化碳排放,是摆在巴斯夫面前的重要课题。
首先,巴斯夫从源头开始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耗,实行“负责任地采购”,致力于提高采购的可持续性。同时,以负责任的态度管理上下游供应链,积极推动供应商评估,助力其改进可持续发展绩效。
其次,巴斯夫利用全新的技术和工艺,针对排放密集型基础化学品,开发和部署新的、零碳排放和低排放的生产工艺,以减少生产运营中的碳排放。
此外,巴斯夫也积极采购绿色电力、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,既满足巴斯夫的能源需求,也满足绿色工厂“能源低碳化”的要求。
“双碳”叠加“双循环”背景下,巴斯夫通过不断增加回收及可再生原料的使用量、打造新材料循环、创造新业务模式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。例如,在巴斯夫的生物质平衡方案中,利用有机废料与植物油,可以提炼出可再生原材料,替代化石燃料,实现废弃物回收再利用。巴斯夫的“化学循环”(ChemCycling?)项目则使用化学回收的塑料废弃物工业化生产产品,提高塑料的可回收性,助力循环经济。
在过去的十年间,巴斯夫通过改进生产工艺、引进新技术,提高生产效率,降低能源消耗,减少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。早在2018年,巴斯夫新材料有限公司就获得了国家级“绿色工厂”的认证,是较早一批获得认证的企业。
巴斯夫始终在“减碳”之路上前行,将“绿色基因”植根于其运营生产过程中,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气候保护目标——到2030年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8年减少25%,并到205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。
从上到下,将绿色贯穿全供应链
为了提升化工企业供应链的可持续性,巴斯夫于2011年与化工行业伙伴联合发起了“携手实现可持续发展”(TfS) 化工行业倡议,以评估和改进可持续的采购行为。在中国,巴斯夫在2014年就已经开启了巴斯夫中国供应商可持续发展培训的工作,目前,已经有几百家供应商参与其中。而后,在2021年,巴斯夫推出了“供应商二氧化碳管理”计划,进一步加强对供应商的可持续生产的管理,提高巴斯夫原材料采购以及碳排放的透明度;同时,也帮助上游供应商优化绿色生产管理,及时识别和管理供应链中的可持续发展风险。
对电池材料、汽车、建筑、新能源、农业等众多下游客户,巴斯夫也会对其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,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下游行业的绿色转型。如巴斯夫的建筑保温材料可以减少建筑使用期间的碳排放、生物质平衡涂料可以帮助减少汽车客户产品的碳足迹、“鲨鱼皮”薄膜可以减少航空公司飞机的碳排放……
未来,巴斯夫将继续秉持着“创造化学新作用,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”的企业宗旨,以绿色发展为引领,协同供应链上下游,共建绿色价值链,助推中国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。